0755-26411760

对策 | 我国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可行性路径
时间:2015-09-182169


  21世纪农业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,面对基因工程、生物技术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,以及WTO的加入,经济全球化、贸易一体化、信息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。长期在计划经济结构下的农业,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,走市场化农业,将是我国农业进入21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转折。因此,推进农业信息化尤为重要。



1、加快农业产业化,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。农业信息化产生的背景要求在农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条件下,才能得到发展,只有在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,实行产业化的情况下,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。

目前,我国的农民还没有从传统小农经济的环境中解脱出来,生产规模小,信息技术采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,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限制。所以,农业信息化的发展,可能在产业化程度高,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健全的地区首先发展起来。



2、发展精准农业。这项技术的基础是卫星全球定位系统(GPS)和计算机控制定位,进行精确施肥、播种、灌溉、施药等作业,从而极大地提高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,提高农业产量,改善农产品质量,减少环境污染,发展持续农业。要尽快建立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精准农业示范基地和样板。


3、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。首先,建立起以地理信息系统(GIS)、全球定位系统(GPS)、遥感定位系统(RS)为支撑,对我国主要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、土壤墒情、水旱灾害、病虫草害、海洋渔业、草原火灾、农业资源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测、速报与预报;其次,对世界各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、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、可参与分享的世界农业资源进行监测与速报研究;第三,为配合各种监测、速报与预报,建立广量估算、旱情监测、土壤肥力、水土流失、环境污染、病虫害动态、人口增长等模型和专家模型。


4、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实用软件,扶植和发展农业信息服务行业。这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。农民需要信息,必须有人提供信息源以及获取信息的软件。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,农民为获取信息的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,过分地强调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,似乎不太现实。政府在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农业信息方面应该有先期的投入。


5、建设农业信息化实验示范,推动全国农业信息化。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相对比较低,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做到容易使用。高技术要“平民化”、“傻瓜化”,才能容易被人们所接受;开发的软件系统,不能只有博士、院士才能使用,不能把复杂的技术问题交给农户,各类系统要声、图、文并茂,生动形象,方便用户使用。要针对不同地区、不同县、乡镇、农场、农户的水平,提供相应的软件;同时针对各地的情况大不相同,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农业信息化的实验示范,通过建立实验示范基地,进行现场宣传和样板展示,不断扩大辐射推广面积和范围,以此来全面推动中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。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



本文转载于《信息化顾问团》



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

0755-26411760 (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9 : 00-18:30)

slwl@dda-iot.com

公司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区社区高新南七道022号高新工业村T2-B栋2层

演示中心: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区社区高新南七道022号高新工业村T2-B栋2层

微信公众号

手机浏览